頭頸癌在台灣及東亞地區的發生率居高不下,長期以來,治療方式多以手術、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為主。然而,隨著基因定序與標靶藥物的進步,醫學界正逐步邁入「精準醫療」的新紀元,讓治療能針對病人的腫瘤特性量身打造。
基因突變揭開治療新方向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幾種基因突變與頭頸癌息息相關。其中,PIK3CA 與 TP53 突變格外受到關注。最新研究顯示,TP53若與其他基因(如 CDKN2A、NOTCH1)同時突變,可能影響腫瘤的生物特性與治療反應。同時,腫瘤突變負荷(TMB)也被證實與治療後復發風險有關,可望成為醫師評估病情的重要指標。
另一大焦點則是免疫治療。過去數年,PD-1 抑制劑如 pembrolizumab 已成為頭頸癌患者的重要選項。但並非所有病人都能獲益。研究指出,若腫瘤帶有 PIK3CA 突變,腫瘤內環境可能會出現免疫抑制現象,讓免疫治療效果打折扣。因此,未來如何針對這些基因突變,設計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將是提升病患存活率的關鍵。
聯合療法帶來新希望
單一免疫治療的反應率有限,科學家近年來積極探索「免疫治療+標靶藥物」的策略。舉例來說,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與 抗體藥物偶聯物(ADC) 結合,能更精確地將藥物送到腫瘤細胞,同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研究發現,這樣的聯合療法不僅能增加免疫細胞的活性,還能降低腫瘤內乳酸堆積所造成的免疫抑制,進一步提升療效。這對於原本對 PD-1 抑制劑反應不佳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曙光。
培訓交流 深化臨床試驗能力
2024 年 10 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推動血液腫瘤科醫師訓練計畫,並與日本國立癌症中心(NCC)展開合作。參與培訓的醫師在為期一個月的課程中,深入學習二、三期臨床試驗的設計,並實際了解早期臨床試驗如何進行病患篩選與藥物開發。這段經驗不僅提升了台灣臨床研究的專業能力,也為未來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
Master Key計畫 連結國際研究網絡
此次交流的一大亮點,是台灣有機會參與由日本主導的 Master Key 計畫。這是一項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平台,專為不同基因變異的癌症患者設計個體化治療。透過全面性的基因檢測與創新試驗設計,這項計畫希望讓更多罹患罕見或難治型癌症的病人,有機會接受最適合的治療。
對台灣而言,參與這類計畫有三大意義:
- 讓患者能直接參與國際級臨床試驗,享有更多治療選項。
- 導入先進的臨床試驗模式,如「籃式試驗」與「傘式試驗」,提升台灣臨床研究品質。
- 深化與日本及國際間的合作,加速新療法的研發與落地。
展望未來
隨著基因定序技術與新型藥物的蓬勃發展,頭頸癌的治療正逐漸走向「對症下藥」的個體化時代。透過跨國合作與臨床試驗的深化,不僅能提升患者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也有望讓台灣在全球癌症研究舞台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