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 林志隆副校長-
每逢中秋盼信來,
不忘初心醫路開。
金孫情牽心未改,
一紙深情寄月懷。
對多數人而言,中秋節的期待,可能是一口月餅、一顆文旦,或是與家人團圓賞月的溫馨時光。對我而言,十五年來,最期待的,卻是一張從不缺席的謝卡——來自我曾經救治過的一位病童,阿侖。
十五年前,阿侖年僅十歲,因嚴重頭痛、發燒被緊急送入醫院,檢查發現是腦膿瘍,病情危急,若不即刻手術,恐怕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說明病情後,家屬的反應,讓我至今難忘。阿侖的祖父堅決反對:「怎麼能讓我的金孫開腦?」短短一句話,透露的不僅是長輩對孫子的疼愛,更是面對未知手術的深深恐懼。阿侖的父母夾在兩難之間,焦慮寫在臉上。
作為神經外科醫師,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腦部手術,風險高、變數多,家屬的擔憂與猶豫,我感同身受。然而,面對緊迫的病情,醫療團隊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協助家屬做出正確決策。
經過耐心溝通與說明,阿侖的父母在沉重壓力下,選擇了手術。幸運的是,手術順利完成,阿侖恢復良好,沒有留下後遺症,平安重返校園。
沒想到,從那年起,每逢中秋,我總能收到阿侖寄來的手寫謝卡。從稚嫩歪斜的筆跡,到逐漸穩健工整的字句,卡片內容見證了他的成長:「醫生叔叔,今年是我手術後第幾年了,我小學畢業了,我考上國中了,我進了高中,我上大學了,我考上研究所了……」
十五年,十五張卡片,提醒著我,醫者的付出,影響的不僅是一場手術的結果,更是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一個家庭的未來。
神經外科,是醫學中風險最高、挑戰最大的領域之一。每一台手術,都是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搏鬥的過程;每一次的醫病溝通,都是情感與理智交鋒的拉鋸戰。面對病情,我們給出專業建議;面對恐懼,我們給予耐心陪伴。正是這樣一次次的經歷,淬鍊出醫者的責任與使命。
阿侖的故事,讓我在無數次的疲憊與低潮中,重拾初心。行醫不只是專業的展現,更是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信任與連結。
也想藉此,勉勵年輕的外科醫師夥伴們:選擇這條路,註定艱辛,但也最有價值。或許我們無法改變每一次的結局,但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為生命守護希望。請相信,你們的專業與付出,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溫暖的痕跡。
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願每位醫療同仁,不論走多遠、遇到多少挑戰,都不忘初心,堅守這份守護生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