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系 李碧娥教授

全球每年約有 1,500 萬人罹患中風,中風後功能退化是常見後遺症之一,高達80%病人在中風後會有不同的功能性退化,常包含手臂功能受損或上肢缺損等;上肢功能缺損通常導致病人肌力不足、手臂活動困難,尤其是手部與手指、肘部與肩部移動困難,甚至伴隨手部感覺異常,使中風患者難以執行日常生活活動。

李碧娥教授團隊針對機器手臂復健在中風後上肢功能恢復的成效進行分析,共納入來自德國、義大利、美國、中國、台灣與塞爾維亞等地的 18 項臨床試驗,中風期別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本團隊分析的研究中,使用的機器手臂裝置皆針對上肢訓練設計,在機器手臂上肢訓練過程中,病人執行基本且重複性的動作。

02

1:機器手臂未來輔助手部復健概念圖

研究結果顯示,每次3060分鐘的機器手臂復健,能明顯改善病人的上肢活動功能。機器手臂在協助病人復健時能促使手臂肌肉伸展,幫助維持關節軟組織的完整性,並防止肌肉縮短及攣縮。我們推論,機器手臂訓復健可以活化大腦的某些部位,進而提高患者參與手部復健的意願。

然而本研究分析也發現,機器手臂復健對肩部、手肘、手腕的改善情況卻不明顯。我們推論原因可能在於納入分析的研究所使用的機器手臂無法觸及手腕與手部,導致機器手臂訓練的成果不好,未來需要研發能觸及上肢更小範圍的機器手臂,將有望提升復健效果。

綜合分析結果顯示,機器手臂復健相較於傳統復健更能改善中風後病人的手部功能。目前機器手臂應用於中風後復健尚在小樣本實驗階段,未來需要大樣本與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以證實機器手臂復健實際有效。建議醫療人員與醫學工程人士可跨領域合作,開發更能觸及手臂小部位訓練的機器手臂,應有助於節省醫療成本,並協助中風後病人恢復到手臂的最佳功能。

01

2:李碧娥教授(4)及研究團隊

論文出處:Robotic arm use for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全文下載: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kjm2.12679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