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 葛菁如主任

中醫科 羅韵平醫師

    D女士38歲是第三胎經產婦,陰道生產時的疼痛和疲憊雖然很真實,但因為對於生產流程有概念,產後體力恢復快,很快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三寶也理所當然地預設以自然產為目標。然而懷孕週數來到32周,產檢超音波發現三寶居然胎位不正!

    高醫岡山醫院婦產科主任葛菁如指出,胎兒姿勢不是頭頂朝下的,都算是胎位不正,可能原因包括子宮異常(例如雙角子宮、隔膜子宮、肌瘤)、胎盤位置(例如前置胎盤、角胎盤)、羊水過多或過少、母體骨盆狹窄、胎兒畸形(如無腦症、腦積水、頸部腫塊等)、臍帶過短、多胞胎等。陰道臀位分娩相比胎頭位的陰道分娩,新生兒的併發症和死亡率還是比較高,為了母胎安全,九成以上的產家和醫師會選擇及建議剖腹生產。

    通常懷孕到28-32週之間,胎兒會開始頻繁變換姿勢,有些就會翻轉為頭位(頭朝下)準備出生,胎位不正機會將會大幅下降。到35週仍是胎位不正的寶寶,要自然翻轉為頭位機會將會減少。所以在30週產檢時,如發現胎位不正,有些措施可以增加胎位翻轉的機會,常見的有膝胸臥式運動、游泳或瑜珈,近年來更發現中醫的穴位按壓、艾灸或雷射針灸,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像D女士有成功自然順產經驗的孕婦,便積極地接受這些措施建議,2週後胎位如願成功翻轉,免除剖腹生產手術。

    中醫科醫師羅韵平表示,胎位不正屬於「難產」、「逆產」、「倒產」範疇;於文獻中記載許多不同轉正胎位的治療方式,除了徒手轉胎方法外,還有服用中藥也可藉此改善胎位不正,但在古籍中最廣為討論的還是使用艾灸轉胎的紀載。

    至於艾灸轉胎的穴位,最常使用的穴位為至陰穴,該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這種治療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醫家使用灸療至陰穴來幫助孕婦矯正胎位不正的案例。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灸療至陰穴可以促使膀胱經的氣血通暢,增加氣血供應,使胎兒順利轉正。

    除了艾灸轉胎,近幾年發展出的「雷射針灸」也值得一試,雷射針灸擁有針灸與灸療的優點,但不良反應率大幅下降。經由中醫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可為產婦選取出最適合的頻率與穴位加以施作,此項治療最大優點為非侵入性,產婦在治療過程中,僅治療部位稍有痠脹的感覺,整體感受是舒適的。不須忍受醫師施針的緊張不適感或機率極低的暈針可能性;抑或是灸療可能有燙傷的風險。

    從現代研究的觀點來看,通常懷孕30週左右即可開始進行針灸治療,建議每週進行35次, 兩週為一個療程。有類似困擾或需求的產家們可前來門診諮詢。

葛菁如2

高醫岡山醫院婦產科主任葛菁如

 

羅韵平

高醫岡山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羅韵平

 

雷射針灸

雷射針灸具有針灸與灸療的優點,讓治療過程更舒適。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