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醫學生至貝里斯進行國際醫療義診
北美校友會長期致力於推動青年參與國際交流,積極培育兼具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新世代人才。每年持續提供出國機會與補助,鼓勵年輕學子投身國際志工與公益服務,關懷全球健康與人權等重要議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計畫之一,便是前往海外進行的「國際醫療義診」,本次的義診國家為貝里斯。校友會每年遴選多位懷抱熱忱、具備專業能力的學生組成義診團隊,並提供每人高達2,500美元的出國補助,支持學生前往貝里斯進行實地醫療服務。這項計畫讓學生得以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以專業知識回饋社會,為世界帶來真誠關懷與溫暖的力量。
參與此計畫的學生不僅能將在校所學實踐於臨床現場,更能藉由親身參與當地基層醫療服務,深入了解資源匱乏地區的醫療挑戰與需求。透過與貝里斯當地政府機構及社區居民的密切交流,學生得以累積真實且深刻的醫療經驗,並同時提升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溝通能力,進一步培養在全球化趨勢下不可或缺的人道精神與國際合作意識。
這項義診服務涵蓋基礎健康檢查、衛教推廣、慢性病管理及公共衛生倡導等面向,強調以人為本的關懷與尊重。參與計畫的學生需展現良好的臨床判斷力與同理心,並在團隊合作與實務挑戰中持續學習與成長。過往參與的學生普遍反映,透過此經驗更加體認醫療的本質不僅是專業技術的展現,更是回應世界需求、實現社會公義的行動。
本校堅信,教育的目標不止於知識的傳授,而應是價值觀的培養與行動的實踐。透過國際義診計畫,學生不僅能清晰自身的職涯方向與人生使命,更能在國際舞台上體現「助人為樂、以行動改變世界」的精神。學士後醫學系曾同學於去年參加海外義診,分享她在義診時的經驗與準備
義診的行程
抵達當地後,團隊將首先前往校友許宗邦夫婦的住所,進行充分的行前準備,為接下來的義診任務打好基礎。隨後,醫療團將啟程前往貝里斯首都貝爾墨邦、貝里斯市和總理的故鄉橘道市,展開為期五日的義診服務,實地關懷當地居民的健康需求。行程最後,全體成員將前往美國加州參訪當地醫院,交流醫療實務,拓展國際視野,為本次的跨國醫療之旅畫下圓滿句點。
義診在做什麼?
本次國際義診團共由75名成員組成,其中包括33位具備臨床專業背景的醫師,部分成員亦精通西班牙語,大大提升與當地民眾溝通的效率。學生方面,共有6位參與者,分別來自不同學院——3位來自醫學院、2位來自口腔醫學院,以及1位來自藥學院,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多元能量。
在義診現場,學生主要負責初步問診與病患分流工作,協助蒐集基本病史,並依病況引導民眾前往對應科別的醫師進行後續診療,在專業醫師的陪同與指導下,參與部分診療程序。整體團隊分工清晰、運作流暢,展現出高度的協作默契與專業素養。
為什麼想去義診?
後醫系曾派遣學生前往那瑪夏地區進行義診服務,曾媛愛同學當時擔任醫療長一職,並將所學專業實際應用於基層醫療服務中。這次寶貴的經歷不僅讓她深刻體會醫療與在地連結的意義,也在心中種下對醫療公益的熱忱與使命感,更啟發她日後主動投入貝里斯國際義診,持續以行動實踐助人的理想。
後醫系曾媛愛同學於海外義診現場,進行基本生命徵象測量與初步問診
義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義診團抵達貝里斯總理強尼·布里仙紐的故鄉——橘道市進行義診服務時,令人驚喜的是,總理本人也親自出席並參與了義診行程,並連同一起參加義診活動。此舉不僅展現出政府對基層醫療與國際合作的重視,也為團隊注入莫大鼓舞,讓師生在跨國交流與在地服務中感受到來自最高層級的肯定與支持。
貝國總理強尼·布里仙紐親自到訪,捲起衣袖陪伴同學進行義診
從義診中學到了什麼?
雖然貝里斯的官方語言為英語,但當地不少居民同時使用西班牙語,因此在義診過程中偶爾會出現語言隔閡。此時,我們只能盡力以英語溝通,或仰賴翻譯協助,跨越語言的界線。最令人難忘的,是曾遇到一位因陌生環境而感到畏懼的小朋友,起初抗拒看診、不敢開口,然而在醫療人員耐心引導與關懷下,他漸漸卸下心防。當診療結束、他轉身露出一抹靦腆又安心的笑容,那份真誠與信任深深觸動了每一位在場成員的心。
給同學的建議
義診是一段難得且意義深遠的經歷,讓醫學生有機會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場域,同時關懷弱勢、拓展視野。由於在學期間通常僅有兩次外放機會,曾媛愛建議學弟妹在規劃時能審慎思考,是希望投入國際義診累積服務與人道經驗,還是選擇專業外放實習深入臨床訓練,依自身職涯方向與興趣作出最適合的選擇。